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那天在门诊上见到王惠芳,52岁,穿着整洁,说话有点慢,眼神飘忽。她来的时候说不清哪儿不舒服,就是觉得“整个人提不起劲”。仔细聊下来,没什么明确的病灶,身体检查也基本正常。
图片
可她反复说“心里堵得慌”,晚上睡不着,吃饭也没胃口,干啥都没兴趣。她的儿子坐在一旁,愁得直蹙眉,说“妈妈最近老说活着没意思”。那一瞬间,一个古人留下的词跳进脑海——“心脉受损,郁郁而终”。
说起来,这句古话听上去像诗,像玄学,其实一点不玄。“心脉”不是哪条血管出了问题,而是人整个人的情绪系统、心理状态和生理反应交错出来的整体感受。而“郁郁而终”,说白了,就是长期被情绪困住,最后身心一起垮掉。
现代人太容易忽视这件事了。很多人以为情绪是“扛扛就过去”的事,结果把心压垮了,也把身体拖垮了。
图片
情绪状态不是虚的,它会变成具体的身体信号。持续的焦虑会让交感神经长期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甚至影响血糖代谢和免疫反应。
而这时候你去查体,可能一切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可就是不舒服,不想动,不想说话,连呼吸都觉得累。这不是矫情,是身体在用它自己的方式发出求救信号。只是很多人听不懂这个语言,还怪自己“太敏感”。
越是压抑,越是沉默,越容易让情绪变成病。有人以为“忍一忍就好”,其实忍得久了,内分泌轴就乱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紊乱,对身体的打击是系统性的,不是局部某个器官出问题那么简单。
图片
有些人明明查不出病,却每天都觉得累?像是背着一块看不见的石头。走路没劲,脑子发木,胃口不好,睡觉断断续续。其实这就是身体在说:你心里的事,已经开始影响我的运作了。
说到底,情绪健康不是“心理问题”的专属词,而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都绕不开的事。长期焦虑、压抑、愤怒、孤独感,都在慢慢地影响着身体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甚至连肠道菌群都会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
古人早就看出来了。“心脉”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整体观。不是指哪条解剖学上的血管,而是指心神和气血的流通状态。气血不畅,情绪就容易郁结;情绪郁结,气血更不畅。这是个恶性循环,不打破它,人就越来越沉,越来越没劲。
图片
现代社会节奏太快,很多人白天顶着压力工作,晚上又要社交、应付家庭,根本没有喘息的空间。哪怕身体还在动,但精神早就疲惫到极限。这时候如果没有一个出口,情绪就像积压的洪水,一点点顶开堤坝。
而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心脉受损”。以为只是累了点,烦了点,撑一下就过去了。直到突然某天,整个人像被抽空,连说话都不想说。那不是突然的,是一点一点积累出来的结果。
失眠常常是第一个信号,尤其是那种睡着容易、醒得早的类型。凌晨三四点醒来,再也睡不着。
图片
脑子里像开了小马达,胡思乱想个不停。再比如胃口变差,但又查不出胃的毛病;或者胸口发闷,像压了块砖头,却没有心脏病的证据。
这些现象,不该再被当成“小事”忽视。情绪本身就是一种生理反应,不是虚的。长期情绪压抑,会让身体进入一种慢性应激状态,皮质醇水平居高不下,这对身体的伤害是长期、缓慢、却极具破坏性的。
更悲哀的是,很多人觉得这些问题“说出来丢人”。尤其是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自己得扛着。结果就是越压越深,越藏越重。但你不说,不代表身体不知道。它会用各种方式提醒你:你该停一下了。
图片
有时候,哪怕只是坐下来、闭上眼,深呼吸三分钟,身体都会觉得好一点。不是说这就能治病,而是说,给自己留一点余地,是对“心脉”的保护。不是什么大智慧,就是一个简单动作:让自己慢一点、缓一点、听一听身体的声音。
运动,是最容易忽视但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不是去跑马拉松,而是每天哪怕走个30分钟,都能让多巴胺和内啡肽水平提高,情绪松快,身体也跟着通畅了。这不是心理安慰,是有生理依据的。
还有饮食,情绪不稳的人,往往爱吃高糖高脂的食物。短暂会爽,但长期只会让血糖波动加剧,造成更强烈的情绪起伏。反而是稳定、清淡、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更能给身体打个底,让情绪有个依托。
图片
现在想起那句古话,觉得古人真的懂人。他们没有CT、没有激素检测、没有脑电图,但他们看得出,一个人气色暗沉、眼神黯淡、说话没力,那不是身体弱,是心气已伤。气伤了,血就不流了,血不流,心就堵了。
人不是机器,不光靠燃料运转,还靠情绪驱动。情绪乱了,身体就跟着走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两天能修复的。但只要开始关注、开始调整,身体是能感受到的。
别再把“心情不好”当成小事。不是矫情,也不是脆弱,而是身心之间本就有一条看不见的线。一旦这根线扯断了,人就会慢慢塌下去。
“心脉受损,郁郁而终”,听起来像文言,却藏着无数现实的线索。不是命运,是信号。听懂了,也许就能早一点,把自己从那股沉沉的黑里拉回来。
参考文献:
[1]杨莉.情绪对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1,35(1):45-49.
[2]张建国,李志勇.慢性压力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及其健康影响[J].生理科学进展,2020,51(4):312-318.
[3]王晓红,刘洋.情绪与心身疾病的关系探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2,30(6):910-91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炒股配资平台开,股票配资的,个人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