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5元红色尖叫炒到8900元一箱”的新闻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款由农夫山泉推出的复刻版红色尖叫饮料,凭借其独特的怀旧情怀与猎奇流量,从曾经的难喝榜冠军摇身一变成了如今被追捧的“液体黄金”。
尽管这一波炒作充满了荒诞色彩,但无疑也为农夫山泉带来了额外的关注度。7月25日早盘,农夫山泉股价一度攀升至47.4港元,涨幅达5.57%,市值重回5300亿港元大关,创下自2022年1月以来的新高。更值得注意的是,“娃哈哈争产事件”自7月12日引爆舆论以来农夫山泉股价一度大涨超20%,截至发稿涨19.18%。
01 炒作迷局,一瓶临期饮料的魔幻漂流
红色尖叫的荒诞旅程始于2024年9月。为庆祝“尖叫”品牌20周年,农夫山泉限量复刻1万箱红色尖叫,以每箱75元(单瓶5元)的价格在天猫发售,短短三天便售罄停产。这款曾因“酸烟灰水”“腐烂草根味”常年霸榜“最难喝饮料TOP3”的产品,在停产近一年后竟上演了令人瞠目的资本游戏:
疯狂溢价:二手平台上单瓶价格被炒至48-128元,整箱标价高达8900元,较原价溢价118倍
倒挂现象:距离过期仅剩10天的单瓶标价88元,反而比剩余保质期30天的同款产品贵20元
空瓶经济:甚至空瓶也被明码标价15元/个,收购说明赫然标注“拍照道具,不需液体”
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背后是三重力量的合谋。猎奇心理驱动的年轻人花费半个月奶茶钱只为拍摄龇牙咧嘴的测评视频,助推#红色尖叫挑战#在短视频平台卷起超5亿播放量的流量狂欢。而怀旧情绪让80后消费者将“腐烂草根味”美化成青春记忆,一位花费128元购买的消费者坦言:“高中运动会被同学强灌的味道,现在花钱回味也值”。
更关键的是人为制造的稀缺性。黄牛们去年以75元/箱囤货,如今自称88元单瓶“仅够本”,甚至拒绝饮料公司“1000元收购10瓶”的报价。二手平台数据显示,近30天实际成交仅17笔,多数天价标榜不过是“有价无市”的泡沫。
02 资本觉醒,一场舆情危机的华丽逆转
中金发布最新报告,预计农夫山泉今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18%,利润同比增长20%,收入增长高于市场预期,主要由于茶饮及果汁表现胜预期,利润增长基本符合预期。中金指出,受益原材料价格下行利润率持续提升,农夫山泉利润表现略好于收入。
因销售增长预期提高,大和将农夫山泉2025至2027年每股盈测上调4%至8%;维持对该股“买入”评级,并基于预测合并2025至2026年市盈率35倍计,将12个月目标价从40港元上调至54港元。
2024年,农夫山泉曾经历“历史性考验”——创始人钟睒睒坦言公司遭遇“有组织、长时间的连续抹黑和攻击”,包装水业务收入同比骤降21.3%。彼时业界一片“农夫山泉危矣”的论调。
转折点源于双管齐下的战略自救。在产品端,茶饮料收入占比逆势提升至39%,首次超过包装水业务,其中东方树叶系列凭借新口味实现20%以上增长;果汁板块水溶C100增长超20%,功能饮料与咖啡等产品也收获双位数增幅。在品牌端,钟睒睒选择直面风暴,通过密集媒体访谈展现“直言直语的性格”,逐步赢回公众好感。
03 对手失速,娃哈哈风波背后的市场份额重构
资本市场对农夫山泉的热情,还来自竞争对手娃哈哈的意外失速。2025年7月,娃哈哈家族百亿遗产争夺战陡然升级——宗庆后与杜建英所生的三名美国籍子女在香港高等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获得信托基金权益及平等继承权。
这场豪门内斗迅速冲击市场基本面:第三方平台监测显示,娃哈哈在电商渠道销量显著下滑,关联直播数锐减;线下经销商表达对产品销售及市场信心的担忧,渠道变革遭遇阻力;里昂证券研报明确指出,农夫山泉及华润饮料有望从娃哈哈市场份额波动中获益。
微妙时刻,香港高等法院已排期8月1日对娃哈哈财产纠纷案进行聆讯。而大和资本报告中的预判更显犀利:农夫山泉下半年收入增速有望提升至21%,部分动能正来自“娃哈哈争产事件”的客观利好。
炒股配资平台开,股票配资的,个人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